足迹
病王爷选妃捡了个便宜王妃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章 母亲的遗产(第1页)

二夫人笑靥如花,话语中藏不住喜悦,“你与你大姐皆获良缘,新春之后便要各奔东西,双喜临门。此番接你回家,一来为明日皇宫感恩之行,二来也是让姐妹俩多多相处,共商婚嫁大事。”慕姝瑶轻轻颔首,她那清秀面庞无丝毫待嫁女儿的忸怩之态,反是一派从容。而一旁,慕清晚唇边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,眼中尽是不屑,那神色仿佛在说,这庄子里出来的,终究是少了些教养。正当此时,二夫人站起身,恭敬地向陈老太太询问,“母亲,夜幕已悄然降临,是否该准备晚膳了?”陈老太太望向门外,眉头微蹙,“阿阳那孩子怎还未归?这冰天雪地的,若是天黑跌倒可如何是好?”“那是他自己造的孽。”谈及长子,慕二老爷的语气便添了几分严厉,“终日游手好闲,书不读武不练,只知与那些纨绔子弟为伍!”言罢,二老爷面色一沉,周遭空气似瞬间凝固。二夫人收起了笑容,慕清晚亦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。在定远侯府,二叔的威严显然不容小觑。慕姝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,低头细品如月精心布下的菜肴,心中却暗自觉得好笑。她这位二叔,人前总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,实则内里虚伪至极。前世的自己,也曾险些被这表象迷惑。餐毕,慕二老爷再次叮咛慕姝瑶进宫需注意的礼节细节。她首次展露出纯真无邪的笑容,道:“多谢二叔提点。”她的目光在陈老太太与二夫人之间流转,忽而笑道:“适才我进门时,隐约听到二叔提及嫁妆二字,是指我和大姐的么?”与慕清晚的容颜大相径庭,她拥有着精致瓜子脸与一双顾盼生辉的桃花眼,在烛光映照下更显灵动。唯独唇色略显苍白,透出几分柔弱之气。而此刻她的微笑,却如同江南烟雨,轻拂心田,令人心旷神怡。二夫人闻言,手中递茶的动作戛然而止,而慕清晚则是以手掩唇,作惊讶状,“二妹,你是大家闺秀,怎可如此唐突提问?实在有失体统!”“何为唐突之语?”慕姝瑶面上一片无辜,仿佛全然不解慕清晚言中的讽刺,“我曾闻嫁妆乃女子婚后生活的依仗,难道我们不该关心自己的依傍么?”“哎,女儿家自当矜持,怎能轻易言及嫁妆、婚嫁之事?若传出去,恐惹人非议,说你不守规矩。”慕姝瑶淡然一笑,“既如此,不让他人知晓,不就无从非议了?”她扫视一圈荣庆堂内,上至陈老太太,下至侍女仆妇,无一遗漏,随后银铃般笑道:“这里所闻之人,日后若有谁因此非议于我,我可就找你们算账了。二叔,你说是不是?”慕姝瑶面容澄净,眼神如清晨露珠般明澈,眉宇间洋溢着少女特有的那份纯真无邪。即便阅人无数的慕二老爷,面对这番天真烂漫亦不禁哑然失笑,心中暗自责怪母亲与妻室。何以将如此豆蔻年华的女儿置于庄中,竟连最基础的教养嬷嬷也未曾配备?这般的千金姑娘,于礼法规矩上竟一窍不通,将来踏入郡王府,又该如何自处?他笑容温煦,言辞恳切:“一家人无需拘泥,随性而谈无妨。但姝瑶,面对外人时,言语行为还需谨慎才是。”慕姝瑶乖巧颔首,手指交缠,似有千言万语欲言又止,终究是对嫁妆之事难以释怀。慕二老爷爽朗笑道:“无需挂怀,你与你大姐同为府中嫡出之女,嫁妆自是等量齐观。各项器物自会有你二婶打点,至于那压箱底的银两……”二夫人连忙接口道:“按府中旧制,嫡女压箱银两为两万两。”私下里,二夫人早已为爱女备下了远超此数的私藏妆奁,而对于慕姝瑶,这一切却是遥不可及。“两万两么……”慕姝瑶似乎对这数字背后的意义并不全然理解,既已问明,便不再多言。二夫人紧盯着慕姝瑶,生怕她再有何唐突之语。只见她转瞬接过丫鬟手中的茶,轻轻啜饮,二夫人心中方才稍安。孰料,未待心神完全平复,慕姝瑶轻声又起:“父母遗物,可否一并入我嫁妆之中?”提及嫁妆,她面颊染上了羞赧的红晕,目光中满是对慕二老爷的希冀。话音未落,陈老太太手中的茶盏猛然顿于桌上,怒斥道:“放肆!二丫头,满口胡言乱语,成何体统!”“未出阁的女子,开口闭口皆是嫁妆,究竟是谁教你如此?”慕姝瑶仓皇站起,脸色更加苍白,唇瓣颤抖:“祖、祖母……”泪水迅速模糊了她的双眼,“从来没有人告诉我,这些是不能问的……”话未毕,泪已成行。“你还敢狡辩!”陈老太太怒气更盛。“无人教你这些,难不成还教你如何觊觎家产?”慕清晚忙上前为陈老太太抚胸顺气,回身时眼眶已泛红:“二妹,你还是少言几句吧!祖母素来慈祥宽厚,少有动怒,你这一来就让她老人家心绪不宁。你……唉!”二夫人亦加入劝慰:“母亲莫要与孩子计较,她年纪还小。”慕二老爷眉头紧锁,心中疑云渐浓。慕姝瑶在庄园中成长,未曾受过贵族礼教,对世事懵懂尚可理解。但转瞬之间便提及父母遗产,此事颇耐人寻味。若说全无人教授,她又怎会知晓?尽管心中存疑,但在仆婢环绕之下,慕二老爷不便直接盘问。望着慕姝瑶眼角残余的泪痕,他暂压下疑虑,温柔劝慰:“你即将成为郡王妃,此类话语不宜轻易出口,以免招人非议。祖母并无他意,你放心,属于你的,一样不少。你父母的遗产,理应均分,莫忘记了你的兄长。”慕姝瑶眉间微动,急切问道:“二叔,你查到了我兄长的消息吗?”慕姝瑶的嫡兄长,定远侯府世子慕逸,在五岁的稚龄不幸遭人掳掠,此事件在京都掀起了轩然大波。官府全力搜寻,甚至连皇上都动用了身边的亲信侍卫,将京城翻了个底朝天,却终是如同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