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朕王梓钧TXT校对版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255【乡约与工业技术革命】(为企鹅大佬加更)(第1页)

    三个月前,吉安府。    军队已经撒出去了,赵瀚留在吉安,军政事务一把抓。    张秉文这位江西布政使,正式升级为三大秘书头子之一,专门负责协助赵瀚处理政务。有点像大明的内阁大臣,但又有根本差异,赵瀚的秘书头子没有拟票大权,而且做的时间久了必须外放。    "总镇,这有封安福知县的奏文,恐怕要给予格外重视。"张秉文递过来一封公文。    赵瀚接过来一看,刚开始有些好笑,很快就皱起了眉头。    本来只是件小案子,而且发生在去年底。    一个士兵立功受赏,过年回家时,给妻子带回一条铜围髻。这是围在发髻上的首饰,还缀着璎珞、珍珠或其他装饰物,一般要仕女才有资格佩戴。    这士兵的妻子,以前是地主家的丫鬟。    她过年戴着首饰出门,炫耀说是金子做的,正好碰到以前的女主人。女主人讽刺了几句,双方随即发生口角,并伴有互相抓头发的行为。    二人哭着去找村长,村长问明缘由,让她们互相道歉,并承诺以后不再因为此事而争执。    结果两女都不服气,各自带着家人,又闹到镇长那里。    一个说对方先辱骂自己,另一个则举报对方佩戴金饰,肯定是丈夫在外打仗抢来的。    镇长不敢怠慢,立即请人验货,发现是个铜的。    事情到这里就该结束了,地主出身的那个妇人,突然闹着要遵守乡约。然后,这群人就开始正儿八经讨论,如果按照乡约,士兵的妻子是否有资格佩戴围髻。    最终,闹到安福知县那里。    知县认为,江西的最高法律原则,应该以《大同集》文章为标准。即便《大明律》与《大同集》有冲突,《大明律》也该靠边,更何况只是乡约。    《大同集》里的文章,既然说万民人格平等,那么普通女子也可以佩戴围髻。    安福知县给赵瀚写的那封信,并非讨论案件本身,而是讨论如何规范并引导乡约。    明清两代,在中国广大农村,没有法律,只有乡约。    除非闹出人命,否则官府根本不管。    赵瀚放下信件,问道:"你可知乡约是何时出现的"    张秉文拱手说:"道理来自《周礼》,真正成文是《蓝田吕氏乡约》。朱子对此极为推崇,亲自动笔改为《增损吕氏乡约》。国朝初年,太祖皇帝推行乡饮酒礼,让有贤名的乡老教化百姓,也让乡老处理村镇纠纷。乡老教化百姓、处理纠纷,也可以视为一种乡约。成祖又将《吕氏乡约》列入《性理大全》,遂传播至天下。至于真正推行,其实是通过阳明心学。"    "这与阳明公又有何干系"赵瀚真不知道。    张秉文解释说:"正德年间,风气败坏。太祖的乡饮酒礼,已经名存实亡,那些乡老不再贤能,反而带头欺压百姓。"    说得更明白一点,就是朱元璋用乡老、粮长、里长来统治农村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到了明中期,这些基层统治力量彻底败坏。    张秉文继续说道:"阳明公在南赣剿匪,除了轻徭薄赋、安置流民、剿灭贼寇之外,还必须教化南赣百姓。于是,阳明公制定保甲制度,以《吕氏乡约》为原本,让每个保甲都订立乡约。南赣因此大治,后来阳明公的弟子做官,在各地纷纷效仿此法。只不过,并非使用保甲,而是召集当地大族,共同盟誓制定乡约。"    "此法效果良好,嘉靖年间,朝廷下令推广天下。"    王阳明的影响力,绝不只是开创心学、平定贼寇。他的保甲与乡约法,一直延续到民国,构建了数百年的中国乡村政治生态。    乡约制定之后,虽然士绅豪族还是乱来,但大部分必须表面遵守乡约。    也就是说,士绅豪族闹归闹,基本规则还是得遵守,突破底线是要被乡民戳脊梁骨的。    另外,王阳明的乡约,还影响明清数百年的家规制定。    乡约可以理解为放大版的家规,在保甲制度下强行遵守。或者,由当地大户自愿加入,一起盟誓遵守他们的约定。    具体内容有:见善必行,有过必改,尊老爱幼,互相敦促,互相帮助,规范言行,规范礼节。提倡守信,不交匪类,勤勉做事……等等等等。    每个条目之下,都有细节规定,有人违反就大家一起商量处置。    张秉文为何提醒赵瀚必须重视    因为根据安福知县的信件,许多地方士绅,又在悄悄推广乡约了。或许有一部分人,是出于好心,但更多人恐怕是想抢夺基层话语权!    许多村长见乡约内容很好,为了方便治理乡村,竟然主动配合士绅搞事儿。    这是在动赵瀚的根基!    张秉文不但掌握了数学,还精通了《大同集》,他建议道:"总镇,乡约可以推广,毕竟都是劝人向善的。但必须注意两点,第一,违反相约之人,不能由士绅来调解和处置;第二,乡约里的少数条目,与《大同集》互有矛盾,这些内容必须予以删除!"    "此言甚善,"赵瀚点头说,"让各村镇,把他们的乡约内容呈交上来。你带几个人,负责查找不妥之处,删改以后交给我过目。"    "是!"张秉文立即领命离开。    赵瀚又写了一个条子,盖章之后,让秘书转交给各司。    这个条子,是给村长发工资的。    村长没啥大事处理,主要是解决村中鸡毛蒜皮的纠纷,因此必须本村之人来担任。若让外地人担任村长,除非能力卓绝,否则根本办不成几件事。    以前村长们用爱发电,没有工资。在新鲜劲过去之后,难免产生懈怠心理,于是才帮着士绅推广乡约,因为制定了乡约可以更省事。    必须给村长们发工资了,用爱发电不长久,指不定今后还有人以权谋私。    他们心里会想,我付出那么多,工资也没有,捞点好处很正常吧。    发工资肯定不能阻止这种现象,但可以减少这种现象。因为古代农业社会,如果村长无权征粮、征发徭役,那就根本贪不到什么钱。有了工资,便有面子和里子,会让村长们安稳许多。    最需要警惕的,不是村长贪污,而是村长欺男霸女、巧取豪夺!    接下来的一个月,赵瀚治下就两件大事:规范乡约,给村长发工资。    张秉文带着几个士子,把各地乡约汇总,删删改改交上来,赵瀚又亲自修改了几条。    然后,分为两种。    文字粗俗版,让人发到各村镇。    文字高雅版,编入新版《大同集》。    文章名字就叫《大同乡约》,可以理解为"大同世界价值观"。尊老爱幼,结交良善,勤勉持家,守法敬业,诸如此类。    不要以为它没用,数百年之后,它会成为万民共识。   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之所以深入人心,很大程度上就是乡约的潜移默化。百姓即便不识字,口口相传之下,也会逐渐懂得道理,并以此来教育子孙,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良好品质。    就在李正围困长沙的时候,劝农所陈希颂突然求见。    "培育出了什么良种,还是研究出了什么新农具"赵瀚笑问。    陈希颂就是献上《农书》那位,被扔去做劝农所的主事。他拿出一张机械图纸,兴奋道:"总镇,水转大纺车,可以纺棉纱了。"    赵瀚先是一愣,随即狂喜。    三十多个纱锭的水力纺纱机啊,这他娘的在十七世纪简直要逆天!    赵瀚连忙查看图纸,结果看得一脸懵逼,问道:"如何改进的"    陈希颂害怕赵瀚听不明白,详细解说道:"水转大纺车,之所以不能纺棉纱,是因为棉条的拉力不够,用水转大纺车来纺纱经常会断。"陈希颂指着图纸说,"总镇请看,我在这里加了走车和压板,还加了三道齿轮。水转大纺车带动转轴,转轴通过三道齿轮,减缓旋转的速度,就能减轻棉条的受力。穿过小走车的压板,钩住锭杆,纱线就被握持住了,走车也握持住纱线。转轴通过绳套转动锭杆,就可以给纱线加捻。"    赵瀚听明白了,主要就是加了三道齿轮,同时装配更精细的走车、压板和锭杆。    不过这玩意儿肯定有缺陷,必须先手工搓制棉条。其次是纺出来的棉纱很粗,不能用于纺织精细棉布,只能用于纺织一些粗棉布。    一句话,定位是低端市场,可以大量生产粗棉纱!    赵瀚非常满意,对陈希颂说:"今后继续改进,这次奖励你十两白银。另外,五年之内,其他商贾使用这种纺纱机,每年都必须给你一笔银子,否则就会被官府查抄!"    "多谢总镇!"陈希颂大喜,他们陈家要发财了。    古代对专利没啥概念,若是普通纺纱机,赵瀚还真不好管理。    但水利纺纱机就不同,那玩意儿太大了,一查一个准儿。    给陈希颂发明专利权,一可刺激工匠搞发明,二则有利于推广大纺车。陈家为了利益,必然主动推广,只盼整个江西都用这种机器。    赵瀚非常高兴,工业技术革命似乎开始了。